-
北京高科技企业组团考察唐山高新区共商合作
唐山高新区近日迎来北京多家高科技企业组成的考察团,双方围绕招商引资、产业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此次考察活动旨在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资源对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考察团由机器人、科技园区运营、新材料等领域的企业代表组成,重点参观了唐山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相关人士表示,此次来访旨在深入了解当地产业政策与营商环境,探索技术转化与项目落地的可行性。 二、唐山高新区详细介绍了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展示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成果。当地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已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核心技术优势与产业化经验,特别关注唐山高新区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有企业提出,希望结合当地工业基础,在智能机器人应用、新型陶瓷材料等领域开展示范项目合作。 四、双方就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培训基地等合作模式达成初步共识。唐山高新区表示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见效。 此次考察活动标志着京津冀科技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未来双方将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2025-08-27
-
曹妃甸区开展计量惠民服务助力社区民生建设
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唐山市曹妃甸区近期通过系列计量惠民举措,将公共服务延伸至基层社区。其中,针对居民日常计量器具检测需求开展的专项活动,有效提升了民生服务的精准性与便利性,展现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实践。 一、聚焦民生需求开展精准服务 曹妃甸区市场监管部门在通北小区组织实施了计量器具免费检定活动,覆盖血压计、人体秤、电子台秤等高频使用设备。专业技术团队通过现场校准、故障排查等方式,解决了居民反映的“测量不准”“设备老化”等实际问题。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200人次,检修设备130余台,相关数据已纳入区域民生服务数据库。 二、构建计量服务长效机制 此次活动中,曹妃甸区同步建立了“社区计量服务点”试点,配备标准化检测设备,并培训社区工作人员掌握基础检定技能。市场监管部门每季度开展巡回服务,形成“固定站点+流动服务”的双轨模式。该机制已被列为唐山市“民生微实事”重点项目,计划在年内推广至12个社区。 三、强化技术支撑保障服务效能 活动依托曹妃甸区计量检测中心的技术资源,所有检修设备均溯源至国家计量标准。针对电子秤防作弊、血压计季节性误差等专业问题,技术人员开发了通俗化科普手册,现场发放400余份。部分老旧设备经评估后启动“以旧换新”通道,累计置换不合格器具27台。 四、延伸服务链条优化营商环境 曹妃甸区将计量惠民与商业监管相结合,对社区周边超市、菜场的贸易结算用秤开展突击检查,查处违规设备6台。同步开通企业计量快速送检通道,缩短餐饮、零售等行业强检器具的审批时限。此类举措既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也为商户合规经营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形成可复制的区域服务经验 该活动模式已作为典型案例上报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其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破传统送检模式,实现服务端口前移;二是整合政府、技术机构、社区三方资源;三是建立民生需求响应清单制度。曹妃甸区计划2024年将服务范围扩展至水电气表等民生计量领域,持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2025-08-27
-
曹妃甸社保服务中心启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曹妃甸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通过两地四方共建人力社保服务中心的创新举措,为区域内招商引资和人才流动提供了重要支撑。该中心的成立有效解决了跨地区社保服务衔接难题,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标志性成果。 一、战略定位与服务功能升级 曹妃甸社保服务中心由北京市与河北省三级人社部门联合设立,主要服务于从北京疏解至曹妃甸的企事业单位。该中心整合了参保登记、待遇申领、异地就医备案等62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跨区域业务"一窗通办"。通过数据互联互通,职工办理社保转移接续的时限由原来的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 二、产业协同发展的配套保障 随着首钢京唐公司、金隅冀东装备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陆续投产,曹妃甸已承接北京转移企业超过200家。服务中心同步建立了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重点项目提供用工指导、人才引进等定制化服务。统计显示,区域内跨省通勤人员较设立初期下降近四成,企业社保管理成本平均降低两成。 三、政策创新与区域协作机制 该中心首创"政策叠加互认"服务模式,允许企业按照最优政策标准享受补贴。在工伤保险领域,实现了事故调查互认和待遇标准衔接。两地还建立了季度联席会议制度,累计协调解决企业社保缴费基数核定、历史欠费清理等典型问题17类。 四、民生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通过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和远程视频帮办系统,服务中心年均业务办理量突破3万件次。特别是在异地就医方面,备案人员可在京津冀三地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惠及区域内参保人员超5万人。 五、未来发展规划与延伸服务 按照京津冀人社合作备忘录,曹妃甸将试点开展职业技能等级互认,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下一步计划拓展社保卡文旅惠民功能,并探索建立区域性的补充工伤保险制度。 这一跨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不仅提升了要素流动便利度,更为全国跨省社保服务协同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随着服务功能的持续完善,曹妃甸正逐步成为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窗口。
2025-08-27
-
曹妃甸召开港口贸易物流加工招商专题部署会
为加快推进综合贸易大港建设,曹妃甸区近日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港口贸易物流加工领域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创新推介方式、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重点吸引外贸龙头企业入驻,推动区域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招商路径 会议强调要建立常态化招商机制,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重点围绕物流效率提升、成本优化等核心优势制定差异化政策,突出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四大联检"部门协同、办公载体高端化等特色。会前已梳理出外贸百强企业清单,计划开展靶向对接。 二、构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 在政策支撑方面,要求修订完善外贸企业奖励办法和服务业扶持政策,形成优于同类港口的制度体系。环境打造上重点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压缩通关时间至全国先进水平。配套方面将提供超50万平方米高标准仓储空间,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三、创新招商模式突出实效性 改变传统推介形式,计划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开展主题招商。线上搭建VR实景展示平台,线下组织重点企业实地考察产业链配套。特别针对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设计个性化合作方案。 四、建立全周期项目推进机制 从客商对接、签约落地到投产运营实施闭环管理。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专班"服务模式,建立跨部门联席审批制度。同步启动贸易企业孵化计划,培育本土外贸综合服务商。 五、锚定建设国际一流口岸目标 会议明确要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政策优势,重点发展保税加工、国际分拨等业态。通过本次招商将推动曹妃甸港口功能由传统集疏运向供应链管理、贸易结算等高端服务延伸,预计带动新增进出口额超百亿元。 目前曹妃甸已聚集各类物流企业近千家,年吞吐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此次专项招商将进一步提升区域开放能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2025-08-27
-
滦南胡各庄镇聚力四大工程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滦南胡各庄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通过实施城镇更新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战略,全面激活区域发展动能。当地聚焦住宅配套优化、商业能级提升、路网体系完善及环境品质塑造四大领域,系统性推进小城镇建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一、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提速 纺纱工业园东侧区域启动整体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现代化居住社区与配套服务设施。该项目通过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实现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的有机衔接,同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形成产城互动发展格局。改造完成后将新增住宅面积约15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教育设施及休闲广场,显著提升园区从业人员居住品质。 二、滨水商业带打造消费新地标 依托二排干水系生态资源,沿东岸建设总长800米的沉浸式商业步行街,布局特色餐饮、文创零售等业态。项目采用新中式建筑风格,融入亲水平台、景观连廊等设计元素,形成"水系+商业+景观"三位一体的特色街区。目前已完成沿河驳岸改造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4年投入运营后将带动周边200余家商户转型升级。 三、交通动脉贯通激活商贸活力 西曾线道路延伸工程正式启动,新建路段连接集贸市场与滦海公路主干道,同步实施雨污分流、智慧路灯等配套设施建设。道路两侧规划建设多层商贸综合体,重点发展批发零售、仓储物流等产业,形成贯通城乡的商贸走廊。该工程将有效缓解镇区交通压力,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效率提升30%以上。 四、生态治理提升城镇内涵品质 深化二排干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河道清淤、生态护坡等6项工程,配套建设滨水绿道和城市家具。商贸景观街改造项目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更新铺装面积2.6万平方米,增设艺术雕塑和智能导视系统。通过环境整治与文化植入相结合,镇区绿化覆盖率已提升至38%,获评省级园林城镇称号。 滦南胡各庄镇通过系统化推进四大重点工程,构建起"北居南商、西产东绿"的空间格局。2023年全镇新增市场主体167家,第三产业占比提高至42%,初步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发展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经验。
2025-08-27
-
京企开放日中曹妃甸协同与副中心新貌引关注
第二届首都国企开放日将于2024年举办,60家集团企业开放132条线路,同比增长32%,以促进北京市招商引资。活动涵盖工业、商业等多元领域,首次拓展境外项目,展示国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功能中的新角色,助力公众直观感知发展新局。 一、活动规模与线路类型方面,此次开放日共设132条参观线路,企业类型分布广泛,包括29条工业企业、29条商业企业、19条建筑及房地产企业、22条交通企业、22条农业企业、5家博物馆及6所企业学校。35条线路专门面向在京外国朋友开放,旨在增强北京国企的国际视野和影响力。参与者涵盖社区群众、企业职工、学校学生、旅游团体、专家学者等群体,通过互动活动如照片视频分享及微信点赞,鼓励市民记录精彩瞬间和评选最受欢迎线路,深化公众参与感。 二、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开放日着重展示国企在京津冀协同中的积极作用,其中8条线路位于天津、河北区域,包括北控集团唐山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京能集团河北涿州热电工程、北京现代河北沧州分公司生产线、金隅集团大厂工业园区及京粮集团天津粮油基地。这些项目体现了北京市国企在推动区域一体化中的关键角色,例如北京建工、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完全开放参观,让市民近距离了解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进展和创新成果。 三、外地及国际化拓展方面,活动首次将开放范围延伸到外埠及境外,涉及12条外埠线路,如首创集团在河南南阳的环保科技设施、北京排水集团在南宁那考河污水处理工程、中建交通的南宁地铁建设项目,这些在当地广受关注的项目向普通市民敞开大门。值得一提的是,同仁堂集团在香港举办开放活动,首次在境外组织国企体验,通过邀请香港市民走进企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加强跨境交流与合作。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方面,北京国企开放日反映了国资系统近年来的转型成果,通过调整、改革与创新,国有经济实现持续增长,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市属国企营收和利润指标稳步提升。开放活动不仅提升市民对首都发展的认知,还助推国企质量效益提升,如环境治理项目等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联动。 五、未来展望与市民反响方面,开放日机制已成为推动国企透明度的重要平台,活动通过多渠道互动吸引公众反馈,整合留言和点赞评选提升路线体验。市民对曹妃甸环保设施等创新工程的关注,彰显国企在社会责任中的引领作用,为新一轮发展注入动力,助力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8-27
-
遵化市农村股份合作制创新实践获省级示范称号
近年来,遵化市通过政策引导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成功打造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创新样板,成为唐山市唯一入选省级示范县名单的地区。当地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和产业培育,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农村合作经济网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一、政策体系构建发展新格局 遵化市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形成"1+N"政策保障体系。其中,《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明确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等23项具体措施,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在荒山开发领域创新"三权分置"模式,允许合作组织通过作价入股方式盘活闲置资源。金融配套方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示范合作社给予最高额度信用贷款支持。 二、宣传矩阵破除认知壁垒 当地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开设专题栏目解读合作经济政策,累计制作播出节目120余期。创办的专业刊物系统介绍国内外典型案例,发放至所有行政村。组织"合作经济大讲堂"巡回宣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8000人次。这种立体化传播使股份合作理念知晓率达到92%,较实施前提升47个百分点。 三、产业融合培育示范标杆 全市形成以种养业为基础、加工服务为延伸的产业链条。正和伟业合作社建立"菌棒生产-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带动周边7个村发展食用菌产业。亚太合作社创新"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实现亩均收益提升60%。沙石峪葡萄合作社发展观光采摘,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目前示范组织平均带动农户数达320户,户均年增收6500元。 四、全域覆盖形成规模效应 遵化市采取"强村带弱村"联动模式,推动合作组织行政村覆盖率实现100%。建立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设立25个标准化服务站。在资金互助领域创新"合作组织+担保基金"模式,累计发放互助借款2.1亿元。全市合作经济年产值突破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8%,构建起"户户有股份、村村有产业"的发展格局。 五、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通过建立贫困户优先入股机制,全市1.2万脱贫人口持续获得资产收益。创新"合作组织+就业车间"模式,开发公益性岗位2300余个。在农产品销售环节构建电商帮扶体系,年助销农产品价值超8000万元。这种可持续帮扶机制使脱贫人口年收入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在15%以上。 遵化市的实践表明,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在激活资源要素、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次获评的5家省级示范组织,在治理结构、利益分配等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样本。未来当地将重点培育跨区域联合社,推动合作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2025-08-27
-
汉沽管理区京津产业转移再添20个重点项目
汉沽管理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成功吸引20个京津产业转移项目集中签约,协议总投资额达66.4亿元,涵盖高端制造、现代物流、医疗健康等多元领域,标志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此次签约项目突出产业链整合,装备制造领域落地5个项目,包括星石装备制造产业园等标杆性工程;文创会展、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等细分行业均实现项目扩容。北控医疗健康集团投资的战略合作项目将联动医疗器械研发与养老服务,形成大健康产业闭环。 二、重大项目引领区域能级提升 超10亿元投资项目中,京东商城华北物流基地拟建设40万平方米智慧仓储中心,未来年销售额预计突破百亿元;天津星石投资的装备制造产业园聚焦精密设备生产,有望填补区域技术空白。此类项目将推动汉沽管理区向华北地区重要物流枢纽和高端制造基地转型。 三、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多个项目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天津瑞力克公司的环保钻具技术达到国际标准,北京普瑞新材料研发的金属涂层材料打破国外垄断。这些科技型企业入驻,将强化汉沽管理区在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研发转化能力。 四、现代服务业体系加速完善 京东物流基地将配套建设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形成“仓储—配送—金融”一体化供应链;北控医疗通过搭建数字化医疗平台,构建覆盖预防、诊疗、康复的全周期服务体系。此类项目助推汉沽管理区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升级。 此次集中签约是汉沽管理区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创新要素集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7
-
曹妃甸多维度打造人才高地赋能区域转型升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曹妃甸区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融合,通过政策创新、平台搭建、生态优化等举措,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2023年,该区在高端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构建梯度化政策支持体系 曹妃甸区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实施“名校英才入曹”计划,对全日制博士、硕士分别给予连续3年每月3000元、1500元生活补贴,2023年累计发放补贴超300万元。建立“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子女入学等23项专属服务。 二、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曹妃甸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与多所高校共建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产业研究院。2023年新设立博士后工作站2个,促成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项目1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5%。港口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级技师超200人。 三、激活本土人才资源潜力 建立覆盖全域的人才数据库,动态收录曹妃甸籍在外专家、行业领军人才等800余人信息。实施“凤还巢”工程,通过项目路演、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63名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3年培训钢铁化工、跨境电商等领域技术骨干超1500人次,其中12人获评省级技术能手。 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圈 举办国际人才交流峰会,与30余家海外机构建立招才引智合作。建设人才公寓社区,配备共享实验室、创新孵化空间等设施,首批入住率达95%。设立“曹妃甸人才日”,评选表彰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3个团队获评省级创新创业优秀团队。 五、强化产业人才精准对接 围绕精品钢铁、现代港口等主导产业,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3年精准引进装备制造等领域专家26人。建立“企业提需求、政府搭平台、院校供资源”联动机制,促成校企共建订单班培养技能人才超400人。组建产业顾问团,12名行业专家参与重点项目论证,推动7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当前,曹妃甸区正以创建国家级人才平台为目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体系,该区已形成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的格局,为打造环渤海地区创新发展高地提供持续智力支撑。
2025-08-27
-
曹妃甸科技创新签约22个项目引资179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曹妃甸区通过举办高端论坛成功促成22个重点科技项目签约,招商引资总额达179.05亿元,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智慧物流等前沿领域。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一、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赋能曹妃甸发展 作为第四届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曹妃甸区依托中关村品牌资源与政策优势,吸引三地科研机构、企业及服务机构达成多项合作。论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方向,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项目落地通道。 二、重点签约项目凸显产业集群效应 此次签约的22个项目中,北京市政制造基地、智慧物流、冷链仓储等项目占比超六成,显示曹妃甸在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集聚优势。贺祥机电陶瓷机械人等高新技术项目,将有效补强当地产业链关键环节,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 三、中关村模式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曹妃甸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通过输出管理运营体系,已构建起“创新基金+双创服务”支撑平台。目前基地累计引入科技型企业逾百家,形成政策、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约化配置机制,推动研发成果产业化效率提升30%以上。 四、179亿投资夯实区域经济新动能 本次签约项目总投资规模创曹妃甸近年单次招商新高,其中超10亿元项目达8个。分析表明,这些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超5000个,年产值将突破300亿元,对唐山乃至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具有示范意义。
2025-08-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